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
海堰 12364 16
2019/2/11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啊!今天是大年初四了,先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好了,堪称过年期间听到的最好消息!
这可不是假消息,中科院都发声了哦。

这个我们也惊呆了,这两个浑身不搭界的,一个是人人躲闪的癌症,一个又是传染性极强的恶性疾病。怎么两个会打起来?而且疟疾还战胜了癌症?

先说下疟疾,大家都知道,疟疾在热带地区,比如非洲等传播很广,是非常凶险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也很简单,就是蚊子,蚊子把疟原虫带入到人体内,继而产生疟疾。

如果带的是恶性疟原虫,这个事情就非常的麻烦,被感染的人会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民间俗称的打摆子就是这个。

一旦在脑部发展会形成脑疟疾,这个事情非常的麻烦,甚至可能引发脑死亡等严重的症状。

现在全世界都没有一些很好的方法去根治,最常见的预防方法只有杀灭蚊子和蚊子的幼虫。这是百年前,1912年巴拿马运河流域工作者在杀灭蚊子。蚊子杀了100多年还是没能彻底消灭疟疾的传染。可以想象这个病多可怕。

疟疾的历史太长了,可考证的就有上千年。

我们先秦时期就有,东晋时期很多医生还专门对这个病进行论述。

我们著名的康熙大帝就曾经得过这个病差点送命。

那个时候怎么治的呢?都靠一种药物,叫做金鸡纳霜,就是后来的奎宁。这个药不知道救了多少的疟疾患者。

而另外一位君王,埃及最“网红”的法老图坦卡蒙据说也是死于疟疾,他可能没那么好运,没有金鸡纳霜的帮忙,疟疾在当时几乎是绝症。

而随着耐药性的增加和各类新发生的疟疾情况,奎宁也渐渐不是那么有效,这个时候,我们都熟悉的一位中国女科学家站出来了,她被誉为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伟大科学家。

对,就是屠呦呦。

她利用现代科学在我们前面贴出的那个老祖宗传下的治疗疟疾的方子《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灵感,发现了青蒿素。

很多都知道屠奶奶厉害,但是有多厉害估计没几个人说得出来。

就是屠奶奶的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她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至今青蒿素也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疟疾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得到全世界的推广。而说了那么多疟疾,大家都知道多么可怕了吧。

而这个病目前竟然被工作的科学家发现用来治疗癌症?

起源我们的科学家陈小平被一张图吸引,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两个病,合并后起来看却有惊人的效果?

科学家发现竟然疟疾发病率高的地区癌症的死亡率出奇的少?

他的团队在与哈佛大学统计学教授合作之后,剔除了所有的其他因素。

的的确确呈现反比!这个美国统计团队都傻眼了,因为从没看到过类似的情况,也从没有人拿疟疾和癌症的数据相比较。

而我们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了,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出来了:疟疾是不是和癌症肿瘤有某种关系?

 一场史无前例的实验开始了!

初步的数据让科学家惊叹!

让患有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肝癌等恶性癌症的小鼠接触疟原虫之后,竟然小鼠的寿命显著增加?

原本必死的小鼠竟然出乎预料的存活了下来?

经过14年漫长的机理探讨之后,原理终于大致弄清。

竟然发现了疟原虫的一个令人震惊的机制。

 就是感染疟原虫之后竟然可以激活基体的免疫细胞。

本身这种细胞激活之后呢?可以杀灭一部分的肿瘤细胞。

要知道,癌症肿瘤细胞之所以难以杀灭,主要是可以欺骗掉我们自身的免疫机制。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瘫痪、休眠、不工作。

而此时疟原虫的出现重新激活了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

本来这个免疫细胞是用来对付疟原虫的,现在癌细胞也被“误杀”了,哈哈哈。更加神奇的是,在部分癌症细胞被杀死后会释放一种抗原,而这种抗原和疟原虫感染一起又会激活我们人体另外一种大杀器:T细胞。

这个T细胞不得了,我们以前写白血病的时候写过这个,现在全世界都把抗癌和抗病的目标放在这个T细胞上,各类的论述非常多。

癌细胞本身是非常狡猾的,T细胞无法被激活,我们的身体没法产生自身的免疫力去对抗癌细胞,而T细胞一旦被疟原虫激活,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一样。

癌细胞又被“误杀”了,T细胞才不管你癌细胞还是疟原虫,全部给你杀光,癌细胞抱头鼠窜,大片死亡。

而且猛在哪里?还不是癌症肿瘤以外的T细胞被激活,肿瘤内自身的T细胞被激活,从内部开始反杀,效果威猛。

而更猛的是疟原虫非但在“无意中”激活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误杀”了癌细胞,更加可以从内部摧毁癌症肿瘤的血管。

大家都知道,血管就是肿瘤的营养来源,没有血管,肿瘤怎么生长?

这个本来是疟疾的一个可怕的地方,它会让血管壁的细胞死亡,放在正常人身上往往就是引起大出血,引发各类并发症,而面对血管资源极其丰富的癌症肿瘤,疟原虫竟然无意间又“误杀”了肿瘤的这个血管供应。

估计疟原虫把肿瘤当成人体的一个正常组织了,看着那么丰富的血管怎么能不下手?哈哈哈哈。

癌症肿瘤细胞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被疟原虫干掉了血管红细胞。

这是前后的对比,清晰可见,感染疟原虫之后,肿瘤内部血管消失殆尽,一代枭雄肿瘤活活被疟原虫饿死了。

可能你看到这里着急了,这个东西有没有在人体试验呢?

有!目前有30多人,最早的一批人是10人,已经观察了1年多。

而这10个人,都是已经到了晚期的晚期,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尝试用疟原虫治疗。

目前已经观察到5例有效,甚至2例可能已经痊愈(还在继续观察中)。

我的天!要知道!这些都是被医院下病危通知书和“判死刑”的晚期癌症病人啊,这是什么疗效!

而治疗极其简单,简单到无法简单!就是让病人人为的感染疟疾,一针一毫升的血就行了。

当然,后期是需要用药物不断把疟原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让它有活力,又不至于反客为主。

红色的就是前面说的青蒿素,不断的压制,而疟原虫在发展的过程中顺带把癌症肿瘤给干掉了!且病人还没什么副作用。

而仅仅一个月,那些已经无法动手术的颈部的病灶神奇的完全消失!

再用CT扫胸部的病灶,神奇的一幕再次发生!原来活的病灶现在都变成了不具备再生能力的死病灶,且被人体自身包裹,已经不具备任何的转移能力。

外科专家也很惊喜,说现在这个情况,只需要微创手术,插管把死病灶拿出来就算是成了。

而这个病人的病灶取出以后切片观察,治疗器肿瘤全活,感染疟原虫之后肿瘤全死。

我的天!真可谓大自然的奇迹!

而经过治疗后病人的治愈的情况良好,山西的一位患者,本来医院下了通知书,也就是3~5个月的寿命,现在2年多了还很好,精神抖擞,每天都出去散步。

在研究中又发现了疟原虫有一种非常神奇的蛋白,这种蛋白本身就能积极的引导出T细胞,以后可能不用感染疟原虫直接打蛋白就有同样的效果。

这一切都是那么神奇,令人难以置信,真的还是假的?确实是真的,国外已经也有相关的研究报告。

毫无疑问,我们的科学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大致的原理图。

感谢我们的科学家,十几年如一日,研究出如此令人振奋的结果!

可能你会问,这个说到底还是理论?我身边就有晚期癌症的病人又无法尝试?错,这个疗法已经在三家医院获得了试点,经过询问,陈教授也公开了可以治疗的医院联系方式。

这是SELF(中科院公益文化讲坛,无商业性质)提供的:

看看网友们的反馈吧,都惊呆了!

虽然研究初步取得了效果,不能说真的就包治百病,更多的数据需要不断的验证和核实,我们在狂喜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目前只是一个研究和实验阶段,还没有到人人都有效的地步。

不过无论如何,这一步真的是一个非常的好的消息不是么?
Alternate Text
  • 树爸爸
    1 楼 2019-02-11 12:18:12

    感谢你的冷水,抑制冲动却未泼灭希望!我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相信科学医学工作者的专业和科学精神!2019新春快乐

    wbwz
    2019/2/10 16:09:19

    今年春节期间,和癌症相关的最大热点无疑是“疟原虫治愈癌症”,网上传疯了,据说临床试验咨询电话都打爆了!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而言,“治愈晚期癌症”这个标题挑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唤起了巨大的希望。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用疟疾以毒攻毒,真的能治愈晚期癌症么? 先摆明我的观点: 1:科学是开放的。“疟原虫治愈癌症”是个科学猜想,值得研究,逻辑很类似一百多年前的“科利毒素”。 2:这还是早期研究。目前参与人数还太少,也没有正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所以疗效和副作用都属于未知。 3:在临床数据发表之前,自媒体向大众宣传“疟原虫是抗癌神器”是不合适的,用“治愈”这个词更是严重误导。 4:对新诊断患者,不应该做为治疗的首选方案。对于标准治疗已经失败的患者,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去了解,但需要降低预期。   (二) “疟原虫治疗肿瘤”其实不是新闻,早在2017年,我已经看到相关报道。但2019年春节这个研究才突然被自媒体点燃,引发社会关注。 对大众而言,这种以毒攻毒的想法很疯狂,但如果是对肿瘤免疫治疗历史熟悉的人,应该不会感到特别意外。因为100多年前,就有人做了类似的事情。 他就是威廉·科利(William Coley),19世纪末美国的一名外科医生,现在被很多人称为“癌症免疫学之父”。 科利当时查找文献,发现有些肿瘤患者意外被细菌感染,严重高烧后,癌细胞居然自动消失了!这给了科利灵感:“难道细菌感染能“以毒攻毒”干掉癌细胞么?如果故意让患者被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可能治好癌症!” 当时人类甚至还不知道免疫系统的存在,但也没有FDA这样的监管部门,所以科利说干就干,直接把致病活细菌,直接注射给癌症患者! 这就是所谓的“科利毒素”。 注射科利毒素后,很多患者都高烧不退,由于当年还没有抗生素,所以完全无法控制感染。很多人就这样直接发烧死了,但熬过来的一些人里面,确实有一些患者肿瘤消失了!  这被认为是第一批现代肿瘤免疫治疗试验,科利现在也被喻为“癌症免疫学之父”。 (这个故事菠萝详细写过:一位“民科”,如何逆袭成了癌症免疫治疗之父?<上篇> <下篇>) 大家仔细读科利毒素的故事就会发现,虽然当时用的是细菌,而现在中国科学家用的是寄生虫,但用“疟原虫治疗肿瘤”和100多年前用致病细菌治疗肿瘤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它们的本质,都是希望用一种外源病原体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疟原虫治疗肿瘤”?其实并不难,大家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寻找答案,从科利毒素的故事获得感悟。 了解科利毒素的历史后,相信多数人会同意我的观点:疟原虫治疗肿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但它还远不是救命稻草,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在有临床统计数据之前,不应该大规模宣传推广。 (三) 为什么说它是个有趣的尝试,值得科学家关注? 因为最近PD-1抗体等免疫新药的成功,证明了适当地激活免疫系统,确实可能控制晚期肿瘤。加上“科利毒素”当年确实治好了一些患者,我个人相信有人会因为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后,意外清除癌细胞。细菌也好,病毒也好,寄生虫也好,确实有可能产生这种效果。 既然有希望,那为什么我们又要谨慎看待这个研究,在统计结果出现之前不应该过度宣传? 因为有许多核心的科学问题还没有被回答。 科利毕生都在研究和使用威廉毒素,据说他自己就治疗了近1000人,但“科利毒素”发明100多年来,从来没被推广,也没有成为主流疗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利和后续研究者没有回答一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包括: 1:它的严重副作用比例是多少?是否能控制? 2:客观有效率到底是多少?是否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 3:能否预测什么患者使用“科利毒素”会有效?什么患者无效? 4: 不相关的细菌感染,是如何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的?  “疟原虫治疗肿瘤”要想成功,也至少得回答这些问题。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 第1个问题,反复感染疟疾的副反应是不小的。虽然青蒿素短期可以控制感染和发热,但不清楚控制发热后,抗癌效果是否也会打折扣; 第2个问题,参与试验人数太少,还没有答案。10位随机患者无法形成有效结论; 第3个问题没有答案,但目前来看,单独使用疟原虫抗癌有效率并不高; 第4个问题有一些动物模型研究,但还没有人体数据。 由于这些有待回答的问题,这个临床试验还属于早期。网上也可以查到至少3个“疟原虫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试验,都在1期或2期: 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2786589 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474822 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375983  严格意义上来讲,直到临床研究论文发表,所有数据公开,那“疟原虫治疗肿瘤”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未知的。 这样早期的临床试验,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没有选择的晚期患者参与,但通常并不适合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大众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很容易造成误解,给患者带来不合理的预期,也给试验带来不可知的变数。   (四) “疟原虫治疗肿瘤”能否真正成功,实现最大价值,取决于机理是否能搞清楚。也就是要回答,疟原虫到底是如何刺激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的? 无论站在流行病学角度,操作方便角度,还是剂量控制角度,我都很难想象大规模使用活的疟原虫来治疗肿瘤。即使有青蒿素控制疟原虫,但反复感染疟疾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大量使用青蒿素带来耐药变异株也是显著的风险。 理论上而言,疟原虫感染人体如果真的导致肿瘤消失,最可能的机理有两类: 1:疟原虫感染激活了非特异的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通路,从而顺便杀伤癌细胞。 2:疟原虫感染激活了特异的获得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通路,本来是专门抗疟原虫,但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也意外能对抗某些癌细胞。 当然,或许两者皆有。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搞明白机理后,就可能找到一种不需要疟原虫感染,而直接激活对应的免疫因子的办法,从而以更安全有效的办法来对抗癌症。 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终的圣杯。 (五) 我非常理解,大家都很关心“疟原虫治疗肿瘤”这条新闻的原因。 站在科学角度,用寄生虫来治疗肿瘤确实鲜有人尝试,所以大家都充满了好奇。而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让疟疾本身打上了厚重的“中国标签”,这个试验难免又添加了些感情因素。再加上“治愈晚期癌症”这样的标题党,让很多人燃起了希望。 但对临床科研而言,媒体的过早大范围曝光永远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海量晚期癌症患者知道了这个消息,找到患者入组会更容易,试验进度估计会大大提前。 另一方面,国内外科学家都会关注这个试验,如果试验设计出现纰漏,或者进展不顺利,可能会引起很大舆论压力。 所谓“名气越大,责任越大”。 国内目前做事情普遍心急,科研圈也不例外,我们不缺聪明人,不缺好想法,但缺愿意耐心做事的人,缺能做出国际水准临床研究的团队。 衷心希望“疟原虫治疗肿瘤”的研究团队能沉住气,严格遵守按照科学方法,做出让人信服的数据。 实话实说,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科学试验都有风险,何况是早期抗癌试验。只要试验设计和执行科学合理,即使失败的结果也将带来科学的进步,研究者都应该受到尊重。 无论科学家还是媒体人,我们永远都要记住:广大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扎实的科学进步,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新闻。 就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同时,意外收到了中科院研究团队成员给我的信息。看来,夸大宣传的受害者不止是患者和家属。

  • wbwz
    2 楼 2019-02-10 04:09:19

    今年春节期间,和癌症相关的最大热点无疑是“疟原虫治愈癌症”,网上传疯了,据说临床试验咨询电话都打爆了!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而言,“治愈晚期癌症”这个标题挑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唤起了巨大的希望。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用疟疾以毒攻毒,真的能治愈晚期癌症么? 先摆明我的观点: 1:科学是开放的。“疟原虫治愈癌症”是个科学猜想,值得研究,逻辑很类似一百多年前的“科利毒素”。 2:这还是早期研究。目前参与人数还太少,也没有正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所以疗效和副作用都属于未知。 3:在临床数据发表之前,自媒体向大众宣传“疟原虫是抗癌神器”是不合适的,用“治愈”这个词更是严重误导。 4:对新诊断患者,不应该做为治疗的首选方案。对于标准治疗已经失败的患者,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去了解,但需要降低预期。   (二) “疟原虫治疗肿瘤”其实不是新闻,早在2017年,我已经看到相关报道。但2019年春节这个研究才突然被自媒体点燃,引发社会关注。 对大众而言,这种以毒攻毒的想法很疯狂,但如果是对肿瘤免疫治疗历史熟悉的人,应该不会感到特别意外。因为100多年前,就有人做了类似的事情。 他就是威廉·科利(William Coley),19世纪末美国的一名外科医生,现在被很多人称为“癌症免疫学之父”。 科利当时查找文献,发现有些肿瘤患者意外被细菌感染,严重高烧后,癌细胞居然自动消失了!这给了科利灵感:“难道细菌感染能“以毒攻毒”干掉癌细胞么?如果故意让患者被细菌感染,引起高烧,可能治好癌症!” 当时人类甚至还不知道免疫系统的存在,但也没有FDA这样的监管部门,所以科利说干就干,直接把致病活细菌,直接注射给癌症患者! 这就是所谓的“科利毒素”。 注射科利毒素后,很多患者都高烧不退,由于当年还没有抗生素,所以完全无法控制感染。很多人就这样直接发烧死了,但熬过来的一些人里面,确实有一些患者肿瘤消失了!  这被认为是第一批现代肿瘤免疫治疗试验,科利现在也被喻为“癌症免疫学之父”。 (这个故事菠萝详细写过:一位“民科”,如何逆袭成了癌症免疫治疗之父?<上篇> <下篇>) 大家仔细读科利毒素的故事就会发现,虽然当时用的是细菌,而现在中国科学家用的是寄生虫,但用“疟原虫治疗肿瘤”和100多年前用致病细菌治疗肿瘤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 它们的本质,都是希望用一种外源病原体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疟原虫治疗肿瘤”?其实并不难,大家可以从历史长河中寻找答案,从科利毒素的故事获得感悟。 了解科利毒素的历史后,相信多数人会同意我的观点:疟原虫治疗肿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但它还远不是救命稻草,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在有临床统计数据之前,不应该大规模宣传推广。 (三) 为什么说它是个有趣的尝试,值得科学家关注? 因为最近PD-1抗体等免疫新药的成功,证明了适当地激活免疫系统,确实可能控制晚期肿瘤。加上“科利毒素”当年确实治好了一些患者,我个人相信有人会因为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后,意外清除癌细胞。细菌也好,病毒也好,寄生虫也好,确实有可能产生这种效果。 既然有希望,那为什么我们又要谨慎看待这个研究,在统计结果出现之前不应该过度宣传? 因为有许多核心的科学问题还没有被回答。 科利毕生都在研究和使用威廉毒素,据说他自己就治疗了近1000人,但“科利毒素”发明100多年来,从来没被推广,也没有成为主流疗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利和后续研究者没有回答一些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包括: 1:它的严重副作用比例是多少?是否能控制? 2:客观有效率到底是多少?是否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 3:能否预测什么患者使用“科利毒素”会有效?什么患者无效? 4: 不相关的细菌感染,是如何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的?  “疟原虫治疗肿瘤”要想成功,也至少得回答这些问题。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 第1个问题,反复感染疟疾的副反应是不小的。虽然青蒿素短期可以控制感染和发热,但不清楚控制发热后,抗癌效果是否也会打折扣; 第2个问题,参与试验人数太少,还没有答案。10位随机患者无法形成有效结论; 第3个问题没有答案,但目前来看,单独使用疟原虫抗癌有效率并不高; 第4个问题有一些动物模型研究,但还没有人体数据。 由于这些有待回答的问题,这个临床试验还属于早期。网上也可以查到至少3个“疟原虫治疗肿瘤”的相关临床试验,都在1期或2期: 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2786589 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474822 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375983  严格意义上来讲,直到临床研究论文发表,所有数据公开,那“疟原虫治疗肿瘤”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未知的。 这样早期的临床试验,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没有选择的晚期患者参与,但通常并不适合通过大众媒体传播。 大众媒体的不准确宣传很容易造成误解,给患者带来不合理的预期,也给试验带来不可知的变数。   (四) “疟原虫治疗肿瘤”能否真正成功,实现最大价值,取决于机理是否能搞清楚。也就是要回答,疟原虫到底是如何刺激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的? 无论站在流行病学角度,操作方便角度,还是剂量控制角度,我都很难想象大规模使用活的疟原虫来治疗肿瘤。即使有青蒿素控制疟原虫,但反复感染疟疾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大量使用青蒿素带来耐药变异株也是显著的风险。 理论上而言,疟原虫感染人体如果真的导致肿瘤消失,最可能的机理有两类: 1:疟原虫感染激活了非特异的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通路,从而顺便杀伤癌细胞。 2:疟原虫感染激活了特异的获得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通路,本来是专门抗疟原虫,但由于免疫系统的复杂性,也意外能对抗某些癌细胞。 当然,或许两者皆有。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搞明白机理后,就可能找到一种不需要疟原虫感染,而直接激活对应的免疫因子的办法,从而以更安全有效的办法来对抗癌症。 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终的圣杯。 (五) 我非常理解,大家都很关心“疟原虫治疗肿瘤”这条新闻的原因。 站在科学角度,用寄生虫来治疗肿瘤确实鲜有人尝试,所以大家都充满了好奇。而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让疟疾本身打上了厚重的“中国标签”,这个试验难免又添加了些感情因素。再加上“治愈晚期癌症”这样的标题党,让很多人燃起了希望。 但对临床科研而言,媒体的过早大范围曝光永远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海量晚期癌症患者知道了这个消息,找到患者入组会更容易,试验进度估计会大大提前。 另一方面,国内外科学家都会关注这个试验,如果试验设计出现纰漏,或者进展不顺利,可能会引起很大舆论压力。 所谓“名气越大,责任越大”。 国内目前做事情普遍心急,科研圈也不例外,我们不缺聪明人,不缺好想法,但缺愿意耐心做事的人,缺能做出国际水准临床研究的团队。 衷心希望“疟原虫治疗肿瘤”的研究团队能沉住气,严格遵守按照科学方法,做出让人信服的数据。 实话实说,试验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科学试验都有风险,何况是早期抗癌试验。只要试验设计和执行科学合理,即使失败的结果也将带来科学的进步,研究者都应该受到尊重。 无论科学家还是媒体人,我们永远都要记住:广大患者真正需要的,是扎实的科学进步,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新闻。 就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同时,意外收到了中科院研究团队成员给我的信息。看来,夸大宣传的受害者不止是患者和家属。

  • 秋阳
    3 楼 2019-02-10 02:43:06

    这是一个被夸大了的宣传,已经有专家提出很多质疑了。钟南山说还在探索,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

  • 3859
    4 楼 2019-02-10 10:23:54

    好像不是那么乐观吧!

  • 丁丁^_^冬冬
    5 楼 2019-02-10 07:37:13

    中央台新闻已经报道了,有一位晚期肺癌和一位前列腺癌患者已经治愈,希望有更好的消息

  • 风轻扬
    6 楼 2019-02-09 06:42:31

    希望有后续报道

  • 为父亲加油
    7 楼 2019-02-08 09:38:36

    不靠谱,已经有质疑声音了。

  • 坚强
    8 楼 2019-02-08 03:04:10

    还没消息

  • 夜雨留香
    9 楼 2019-02-08 02:54:32

    有那些医院开展了????

  • 坚强君
    10 楼 2019-02-08 02:50:19

    怎么才能用上?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