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挑战最恶晚期肺癌:如今,他的肿瘤已经没有了!
海堰 11375 0
2019/6/8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在我国癌症第一杀手——肺癌中,有一种高侵袭性的小细胞肺癌(SCLC)。它约占肺癌的13%,因癌细胞倍增时间短、增殖比率高、化疗易耐药以及很容易复发转移,故被认为是“最恶”肺癌。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位已经发生骨转、脑转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成为癌症幸存者且肿瘤全部消失的故事。

1

肺癌在发生阶段,可能会伴有诸多症状。

比如咳嗽、痰中带血、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未知原因的发热、体重骤降、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出现类似的问题一定不要扛,立即去医院检查才是明智之举。

2015年9月,庄先生出现了咳嗽、发热盗汗及痰中带血的症状。他立刻去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不幸确诊为小细胞肺癌。不过此时,分期尚处于局限期(3B),还未出现肺之外的远端转移。(小细胞肺癌的晚期被称为广泛期)

家人由于担心庄先生承受不了打击,开始试图隐瞒病情,但却被庄先生很快发现。和很多患者不同的是,庄先生并没有被噩耗打倒,而是挺直了腰板,决意与病魔一战。

2015年11月开始,庄先生在北京一家知名的癌症专科医院接受了小细胞肺癌标准治疗方案——EP化疗(依托泊苷+顺铂)。

小细胞肺癌虽然恶性程度高,但对化疗、放疗较为敏感,初始缓解率也很高。因此经过化疗,庄先生的病灶缩小很明显。

不过由于化疗伴随的骨髓抑制,庄先生出现了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白细胞计数也一度降到了3.54*109/L。四次化疗后,庄先生开始了化疗同步放疗的方案。

2016年5月,医生为庄先生安排了全脑放疗——这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预防脑转的常用方案。

但此时,庄先生的身体却有些扛不住了:他的白细胞计数继续降低,跌至1.64*109/L,即使经过各种升白治疗、食补也并未好转,因此医生判定无法继续用药。

白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数量过低,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里的警察过少,出现犯罪分子搞破坏也没有足够的警力去制止。免疫力过低就会很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甚至致命),因此必须停药。

2016年8月中旬,在停药休养的3个月中,庄先生的右腿不幸出现了肿瘤骨转,这导致他无法行走了。他的肺部原发病灶也有了新进展。此时,庄先生已进入了小细胞肺癌晚期阶段(广泛期),形势更加危急。

再次开始化疗时,由于依托泊苷出现耐药,医生为庄先生安排了IP化疗(伊立替康+顺铂),右腿骨转病灶采用局部放疗缓解疼痛。

然而化疗副作用再次来袭,白细胞计数直接跌破了1*109/L,治疗又一次被迫中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治疗病情毫无疑问会快速进展,大幅缩短患者生存期;继续化疗,身体耐受不了副作用,风险太大。该怎么办?

庄先生的抗癌之路似乎已陷入了绝境,但无论是他,还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们,都没有放弃。他们四处打听任何可能有用的信息。而最后,就像我们讲过的许多案例一样,“出国看病”、“盛诺一家”这些词汇出现在了庄先生一家眼前。

也许最初只不过想多打一个电话碰碰运气,谁知这个电话,竟然彻底改写了庄先生的命运……

“盛诺一家的顾问告诉我,美国有一些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可以参加,其中有一个靶向药比较有希望,所以我就想趁着身体还行去碰碰运气。”庄先生说道。

于是这一去,便是人间两重天。

2

2016年11月初,庄先生来到了位于美国休斯顿的一家知名癌症中心。此时他的首选目标是一项名为Rova-T的靶向药临床试验。遗憾的是,虽然绝大多数条件均显示庄先生符合入组标准,但最终却因为出现了脑转移(3处)而被排除在外。

此时的庄先生,原发病灶已经长到了7公分,再加上骨转脑转问题,如不能及时控制病情,后果不堪设想。但庄先生并没有陷入绝望,原因在于美国医生早就告诉过他,即使不能入组Rova-T临床试验,他们还有其他的备选方案。

经过多学科会诊,美国医生团队为庄先生制定的新方案很快出炉,即免疫联合治疗+伽马刀治疗。

伽马刀用于清除脑部转移病灶,而免疫治疗,指的是当时在国内还鲜为人知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仅如此,美国医生表示,即使实施了这两项治疗,也不会影响未来Rova-T的再次入组申请。

在今天,免疫治疗对于小细胞肺癌的应用范围,比当时要广泛得多。

比如说在2018年PD-1抑制剂纳武单抗(Nivolumab)已经获批用于治疗转移性的小细胞肺癌患者;2019年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与卡铂和依托泊苷联合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也已获批。

不过在当时,小细胞肺癌还没有任何一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此时的庄先生,毫无疑问属于先行者。

2016年12月下旬,庄先生正式开始接受免疫治疗,而且一开始,用的就是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纳武单抗(Nivolumab)+伊匹单抗(Ipilimumab)。方案设计为双药联用4个周期,每个周期为21天,每次用药采用静脉点滴的方式,每种药需要30分钟点滴完毕。

医护人员正在观察庄先生的治疗情况

免疫治疗期间,美国医生也顺利对庄先生的脑转移灶进行了伽马刀手术。虽然治疗期间医生发现了第4处新发脑转移灶,但手术仍然非常成功。

那么疗效如何呢?

第一次免疫治疗后,庄先生体感有了一定的改善,声音嘶哑、咯血等问题略有好转。

第三次免疫治疗后,庄先生体感有了明显改善,经复查脑转移灶有了明显缩小,全身无新发病灶,其他部位肿瘤也很稳定。不过右腿骨转灶依旧疼痛和麻木,且食欲不好,吞咽不畅。

在前三个疗程阶段,庄先生同样也出现了白细胞减少问题,不过经过治疗,白细胞计数始终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

很多时候,免疫治疗的起效是较为缓慢的。但一旦起效,药效则会长久且稳定的作用于全身。

若药物起效过快,对于病情较重、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来说反而未必是好事,因为短期肿瘤大量坏死可能造成患者身体负荷加大,或许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炎症。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免疫药物起效极快,却基本没有副作用。

3

2017年3月底,经复查庄先生肺部的肿瘤已经缩小了很多,不仅如此,全身转移灶也全部缩小。由于免疫药物毒副作用相对化疗要低,庄先生此时的白细胞计数也回到了8.5*109/L,总体耐受良好。

2017年4月中旬,再次复查显示,庄先生头部转移灶继续缩小,其中一处肿瘤完全消失。由于肝功能指标偏高且当前病情较为稳定,美国医生将方案中的伊匹单抗(Ipilimumab)去掉,改为纳武单抗(Nivolumab)单药维持治疗。

2017年5月底,医生将庄先生用药周期调整为每月1次,庄先生的身体药物负担继续降低。

2017年12月底,小编在国内初次见到庄先生,采访到了上述内容。此时的他,声音洪亮、精气神足、体态健壮,完全不似病人。在家中,他与妻子、两个女儿还有小外孙女同住,一家人其乐融融,如果不知内情,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癌症患者家庭。

小编认为,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免疫治疗的效果良好,让庄先生的身体状况极佳,全家人心情自然也会放松,另一方面则是患者性格中所具备的豁达与乐观。一路走来,庄先生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何止一次,然而每一次他和家人都没有放弃,始终抱有希望,坚持去拥抱哪怕是最微小的可能性。

 此外,从48岁开始,庄先生每天都会保持早晚出门运动的好习惯,这点也非常重要。多项研究显示,癌症患者进行适合自己身体强度的锻炼(不要过度),对治疗和康复都会有很大帮助。或许庄先生那饱满的精气神,正是来自于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

时光荏苒,自上次见到庄先生,至今已有一年半左右。那么庄先生现在怎样了呢?

2019年5月17日,笔者通过微信联系到了庄先生的女儿,以了解庄先生的近况。

据悉,庄先生目前的饮食起居依然都很正常。不仅如此,在复查时发现,庄先生体内的肿瘤已经没有了,只留下一些疤痕证明着肿瘤曾经存在过……

至于是否已经治愈?医生并没有下结论。但免疫治疗还在继续,现在庄先生需要做的是,每42天飞往美国治疗一次(仍然是纳武单抗),每3个月复查一次即可。

即使肺癌被称为“众癌之王”,小细胞肺癌又是其中最为凶险的类型。

即使已经身处癌症晚期、出现了骨转和脑转,庄先生依然顽强的挺了过来。他不仅活着,而且活得非常好。

由此可见,晚期癌症也并非绝症,更不等同于绝望。随着医学不断发展、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癌症必然将被攻克。

最后,小编真挚的希望庄先生能够继续保持现在的良好状态,并早日完全击败癌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千千万万的抗癌家庭带来希望。
Alternate Text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