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和仿制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仿制药成本会低很多? 医生要给我开“仿制药”,疗效可靠吗? 近期,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主治医师胡洋医生的抖音号上发布的一段科普视频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今天科普君来和大家聊一聊药物研发的那些事,一款新药的出现可谓是“长路漫漫”,这就要从原研药说起。 一 什么是“原研药”?什么又是“仿制药”? 原研药,即指原创性的新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获准上市。需要花费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通常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才有能力研制。 进口原研药受专利保护,当专利到期之后,其他公司就可以申请制造并销售这类药(仿制药),因此“仿制药”与“原研药”其实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相同的规格,相同的给药途径,而且与“原研药”有相同的通用名。 仿制药仅复制原研药的主要分子结构,省时省资省力,研发成本低,所以价格上一般会比“原研药”便宜许多。 “仿制药”是与“原研药”一样要经过审批,是法律认可的药品。 以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为例,2004年底全球首个肺癌靶向药进口原研吉非替尼在国内获批,作为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该药在2016年专利到期。 二 仿制药和原研药的4大区别 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应用问题一直困扰着医生和患者,疗效和长期安全性,仍是广大医生和患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应该说由于仿制药的活性成分与原研药相同,故原则上疗效也应该是一样的。 但是,很多原研药虽然活性成分的专利过期了,然而其制作工艺专利可能并没有过期,因此国内很多厂家可以使用活性成分却不能使用相应的制造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仿制药在药物的有效性上可能会打折扣。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01 药物临床试验 原研药需要经历4期临床试验。其中,I期临床试验在动物上进行,II期、III期都在患者人群中进行,上市后还要进行IV期临床试验。这整个流程往往要耗时十余年时间,涉及数千名患者,才能全面地考察一种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仿制药则只需要进行一个规模较小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考察它和对应原研药的吸收速度、程度,只要为原研药的80%—125%即可假设其与原研药疗效相同;试验人群也大多为年轻的健康人群,而非病人。 02 生产工艺 不同晶型的同一药物在溶解度、溶出速率、熔点、密度、硬度、外观以及生物有效性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疗效的发挥。因此有的原研药可以三年有效期,可以常温保存,同样的仿制药可能只能低温保存,有效期两年,在这里面就是晶型的稳定性起的作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也会导致药效起伏很大,稳定性差异很大。 03 辅料 药用辅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药物制剂的质量。不同剂型对辅料的要求不同,因而需要符合各种要求的优质辅料。虽然我国近年来对药用辅料的研制、生产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对制剂工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品种上,规格上还比较少,质量还欠稳定,尚需进一步开发研究,并完善质量标准以满足药物制剂生产的需要。 04 杂质 药物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杂质,而且会对药的疗效、副作用等产生影响。例如,青霉素的生产,在培养青霉菌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营养物质,就会难免引入很多杂质,最后必须想办法分离。而分离工艺的改进是很困难的,到最后可能一个百分点纯度的提高,就需要几千万、上亿的投入。(来自健康时报,孙忠实,原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 三 原研药漫长的研发过程 很多肺癌帮病友也许会问,仿制药价格低效果也不会差很多,为什么不早点允许生产呢? 这就要考虑到药物研发的宏观经济层面了。研制新药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原研药厂商利益得不到维护,他们就会失去研发动力,新药的研发也将停滞,最终反而会损坏病人利益。 原研药上市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 1.立项:4个月以上 这期间要对新发现的药品实体进行一系列市场调研工作来确定研发品种或治疗某类疾病药物上市后的市场潜力,从而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品种。 2.临床前研究:9-24个月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或动物身上进行的,以评估药物的药理作用,确定开发方案等。 3.临床研究申请:大于1年 填写《药品注册申请表》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审查会非常严格,不符合的项目可能在申请阶段就会被叫停。 4.临床研究:3-5年不等 这时才真正进入了新药研发的万里长征,分别进行I、II、III、IV 期临床试验。 I期初步临床药理学评价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并确定剂量; II期对治疗作用做初步评价以确定临床给药方案; III期确证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IV期,新药上市后进行的应用研究并确定副作用。 5.监管审批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为药品上市进行注册申报。美国向 FDA 申请,欧洲的审批单位是 EMA,中国则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申请。 6.新药上市并接受监督 新药生产申请获批后,就可以进行试生产,新药生产场所往往需要获得药监局的审批,符合生产质量与销售管理规范才可以申报物价上市并进行销售。在上市后会进入新药监测期,在这期间,有些药品还会要求进行临床IV期试验。 以第一代肺癌原研靶向药吉非替尼为例,我们来看看原研药物的上市之路。 1980 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肺癌患者的 EGFR 信号通路存在激活现象。沿着基于靶点的研发思路,针对该蛋白开发出小分子药物吉非替尼,于 2002 年在日本获批上市。2003年,FDA正式批准原研吉非替尼在美国上市。 而在中国上市之前,进口原研吉非替尼已在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 进口原研吉非替尼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开始于2003年11月,于2004年8月份完成。 2004年底,进口原研吉非替尼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 四 政策支持,让进口原研靶向药物比“感冒药”还便宜 进口原研药价格之高,让不少癌症患者望而却步,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完善,让“价格”不再成为患者抗癌路上的“拦路虎”,可及性大大提升。 2018年10月10日,国家医保局文件《关于将17种抗癌药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在中国政府网正式挂网。有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其中就包括进口原研吉非替尼等肺癌靶向药物。 今年上半年,“4+7”带量采购政策在 11个试点相继开展实施,通过“打包”11个试点城市的采购量,实施带量采购,按照谈判25个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2%,最大降幅超过90%,降价效应显著。 中选的25个品种里,有3个为原研药,进口吉非替尼是唯一一款中标的进口原研肺癌靶向药,试点城市价格由2280元降到了547元,降幅达76%,经医保报销后每盒只要二三百元,这意味着11个试点城市的百姓可以显著减轻费用负担。随着“4+7”带量采购政策在全国扩面下沉,将会有更多的患者可以用得上降价后的进口原研吉非替尼。 11月28日,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名单正式发布,22个抗癌药被纳入国家医保,药物价格平均降幅为65%!一轮又一轮的国家政策红利持续为患者“减负”,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 不管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能有适合自己的病情的一款药物是最幸运的事情。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