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在中国男性癌症患者中,发病率排名第一; 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居第二。 他们就在我们周围,可我们却无法真正感知他们的痛苦。 当我们在生活、娱乐、工作、休闲的时候,他们正在为努力活到明天而拼尽全力。 我们总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但是对生命以年、月,甚至是周来计算的他们来说,天并不一定会亮。 癌症患者就只能心怀恐惧,饱受病痛折磨“等死”吗? 抗癌路上,最怕什么?最怕没钱用药,最怕没药可用 “母亲是农村人,56岁。去年七月发现脖子上淋巴结肿大,活检后确诊为低分化腺癌,今年七月发现凯美纳耐药,花光了所有积蓄。化疗不耐受,不知还有什么治疗方案可用,非常迫切想入组,是否能给母亲一个机会?” “您好,性别,男,47岁。申请小细胞肺癌入组,标准要求全部符合!急!!现在病情无法控制,想参加试验组博命。” “家中的生活支柱,留下孩子们咋办?太想活了。”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我一次机会。” “救救我爸爸。” …… 每当发布新的临床招募信息,都会看到这样的留言。留言背后,是1200万人,在病情进展与想尽方法治疗之间不断徘徊,迷茫又绝望。 对于晚期患者,医生们只能与癌细胞达成“共处”协议。过去二十年间,癌症的治疗技术突飞猛进,在“共处”这个目的上,人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部分癌症的生存期由几个月上升到了一年甚至几年。 但这个成绩的代价都由患者们承担了:病情的进展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而治疗则会给患者带来带来普通人难以忍受的副作用。 晚期癌症患者的字典里,几乎没了“风险”二字。临床试验宛如走钢丝,注定不能回头。 对很多人来说,进入临床试验就好像是大海里落水的人爬上了一条救命的小船,有了逃生的希望。然而这条小船能否成功把患者带到安全港? 对癌症患者来说,总觉得可能奇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病友群的张叔叔,有每逢天气变冷就咳嗽的老毛病。去年七月,他突然开始咳嗽,但由于之前一直就有咳嗽的小毛病,他没放在心上。 2018年1月份,张叔叔咳嗽更厉害了,吃止咳药也无效,这才引起重视,被“拉去”做了胸部CT。结果显示左肺少量积液,右肺疑似炎症改变,心包少量积液,血检一系列肿瘤指标都升高。医生说可能有点不太好,建议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肺腺癌IIIB期,远端多处转移。 之后便开始化疗,前三次结果还不错,第四次化疗结束却发现了脑转移。4月份,他去做了基因检测,EGFR、ROS-1、ALK均为阴性,这意味着没有合适的靶向药可以吃。 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也出于暂时没有合适方法的迷茫,听周围人说某草药对癌症治疗有效果,周叔叔就在结束化疗以后连吃了三个月的中药,三个月后的复查发现肝脏转移,就又停了中药。又听人说盲试凯美纳可能有效,就又吃了两个月,病情却没像期望过的那样得到控制,再次停药。 停药后又做了一次更全面的基因检测,这时才检查到有HER-2罕见突变。听说最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肺腾助手正在联手收集国内HER-2罕见突变患者资料,尝试将波奇替尼、AP32788的临床试验引入中国,张叔叔又心中又燃起新的希望。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张叔叔说。 生与死的搏斗,疾病和时间的赛跑 在全国癌症新发病例占世界4成的情况下,99% 的原创新药由国外药企研发,95%以上参加新药临床试验的都是国外患者,这两项数据令人汗颜。 统计显示,2014年至2016年,在全球临床试验数据库注册的干预性药物临床试验数量,美国为7768,中国为1705,每万人临床试验数量分别为0.24和0.012,相差20倍。 研发原创新药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药物能不能用?药物怎么用对中国患者更合适?如果患者这次临床试验失败还有没有下一次机会?正是有了所有人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解决问题新的希望! 用《我不是药神》电影中程勇在法庭上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看着这些病人,我心里难过,他们吃不起天价药,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杀……我相信今后会好的,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